标签
明月几时有? br>
把酒问青天。 br>
千山鸟飞绝, br>
万径人踪灭。 br>
世有伯乐, br>
然后有千里马。 br>
千里马常有, br>
而伯乐不常有。 br>
醉翁之意不在酒, br>
在乎山水之间也 br>
春风又绿江南岸, br>
明月何时照我还。 br>
自明初后的文风 br>
皆以那唐宋为宗 br>
让前后百年的书生 br>
皆透着一丝平庸 br>
看朱右手中来绘 br>
细数了整整几辈 br>
唐宋的散文之最 br>
终绕不开那八位 br>
韩愈: br>
听韩愈说那古文 br>
就早该替成骈文 br>
文章要写的出神 br>
先要是笔下有魂 br>
三年科举而不中 br>
说来也是少年痛 br>
也非是读书无用 br>
是出身比那笔重 br>
来论那马儿伯乐 br>
终未是擦肩而过 br>
而后笔下的帝王错 br>
就应该算是人祸 br>
贬至那潮州为臣 br>
到今日尚是有痕 br>
骂跑了当地的河神 br>
只用了一段檄文 br>
又回了那座金殿 br>
来迎那生死一线 br>
竟对着数万的刀剑 br>
以一人平了兵变 br>
万人壮志曾在胸 br>
可大多成了万场空 br>
而昌黎先生这一生 br>
像极了是一盏长灯 br>
柳宗元: br>
看江雪到了身前 br>
便有了那首绝言 br>
自河东出的柳宗元 br>
在怀念一个少年 br>
从二十一岁及第 br>
到三十三岁乏力 br>
把山水写了千句 br>
可机缘再是难遇 br>
从大权在握 br>
到天子不赦 br>
永州的十年难过 br>
像只剩下了白色 br>
亲朋散尽家未还 br>
年少成名前路难 br>
像极了那片小石潭 br>
平静的让人心寒 br>
他学不会那刘禹锡 br>
不看那山的高低 br>
只记了这身官衣 br>
是为了百姓而披 br>
柳州的那片柳树 br>
在昨日起了晨雾 br>
而回河东的小路 br>
只走了四十七步 br>
欧阳修 br>
北宗的古文之风 br>
仅差这一盏明灯 br>
而欧公这位醉翁 br>
终未是醉在酒中 br>
用儿时那根荻杆 br>
去朝堂较个长短 br>
来笑谏官竟无胆 br>
只一味知道躲闪 br>
风流才子的文字 br>
多成了身后之刺 br>
而诸多莫须有的事 br>
被反复提了几次 br>
索性自山水之中 br>
只管那一地民生 br>
那日酒醒又迎风 br>
他说他是个醉翁 br>
这四十年里为官 br>
看二十年的心酸 br>
而这座文坛的山 br>
送一辈到了云端 br>
他那年任了主考 br>
有数个文章及好 br>
千古一榜旧人老 br>
道诸位来的真巧 br>
苏洵: br>
自苏洵有了长子 br>
应怕是以他为耻 br>
便二十七岁才开始 br>
真正的拿起笔纸 br>
家中的两位才俊 br>
那车把还有车印 br>
自姓名之中留的训 br>
也似是一封家信 br>
雄心壮志入京都 br>
沧海之下露遗珠 br>
整个汴京皆在呼 br>
自何处来的老苏 br>
可惜他不善考试 br>
落榜了整整几次 br>
便在双子提名日 br>
已收了科举之志 br>
大抵是心中也有伤 br>
才一心写了文章 br>
而那本权书透的光 br>
已够了万古流芳 br>
在二十七岁之前 br>
游四海寻了圣贤 br>
我想这位苏老泉 br>
应至死是个少年 br>
苏轼: br>
莫听穿林打叶声, br>
何妨吟啸且徐行。 br>
竹杖芒鞋轻胜马, br>
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 。 br>
那朝堂上的争斗 br>
和市井间的铜臭 br>
自东坡一眼全看透 br>
又哪如一碗好肉 br>
这百年来第一人 br>
迈进了那座宫门 br>
可直言不讳的人臣 br>
他又能活个几轮 br>
杭州路才行一半 br>
密州过了连年旱 br>
徐州城外水儿散 br>
只换了天下万民赞 br>
可朝中不看功绩 br>
仅抓着他的词句 br>
连甚是一些游记 br>
也要去问个何意 br>
他说他当时好怕 br>
要给的罪名好大 br>
他天生便是爱说话 br>
连梦都记在笔下 br>
他信中对着子由说 br>
那一日饮酒不多 br>
城东的那个小坡 br>
今日起便叫东坡 br>
苏辙: br>
苏辙与他的父兄 br>
已一同记在文中 br>
而他的万里长风 br>
是朝堂上的中庸 br>
一同的进京应试 br>
一同的成名之日 br>
可他笔下的那些字 br>
更多是论的国事 br>
乌台下的月正弯 br>
念牢狱里的子瞻 br>
可以不做这个官 br>
去换他一份平安 br>
为兄长那份狂放 br>
竟一路做到宰相 br>
手足之情若此样 br>
就该是千古难忘 br>
滕州的最后一面 br>
此后是生死难见 br>
也似是飞鸿雪一片 br>
在那年那刻重现 br>
那年金榜看台上 br>
有两个少年模样 br>
看眉宇甚是相像 br>
二人翘首同望 br>
王安石: br>
那年的律法第三行 br>
在落款写了一个王 br>
若王安石是一座墙 br>
那定是一座南墙 br>
他想救这个天下 br>
想传下一段佳话 br>
可一代人的白发 br>
也不过青史一刹 br>
一腔的热血尤烫 br>
心中的志向难忘 br>
纵是两度罢了相 br>
他尤是那个模样 br>
他定的规则没错 br>
却忘了人心之恶 br>
这天下间的角落 br>
就注定有着黑色 br>
他与他那位仲永 br>
人生似是两种 br>
一种是选了等一等 br>
一种是一腔孤勇 br>
荆国公啊荆国公 br>
也非是一切成空 br>
你想要的那场风 br>
已尽在你的文中 br>
曾巩: br>
曾巩先生的文章 br>
在儿时传了四方 br>
可他等待的那道光 br>
在儿时尚是远方 br>
多年后遇了欧公 br>
那定是一场春风 br>
也正是那位醉翁 br>
以慧眼收入门中 br>
那座山他未去翻 br>
那片水还未曾干 br>
他仕途很是一般 br>
但真是一个好官 br>
齐州的兴修水利 br>
自洪州防的瘟疫 br>
福州不与民争利 br>
皆在那书中有记 br>
他做了想做的事 br>
也写了想写的字 br>
他应是应了心中志 br>
期待着每个明日 br>
他内心应是欢喜 br>
因不止是他自己 br>
他走时听说下了雨 br>
自墨池流了百里 br>
这八位若是同聚 br>
欧公先拜了韩愈 br>
用柳宗元的绝句 br>
论王安石的乏力 br>
三苏父子畅回忆 br>
在邀着曾巩同去 br>
以八人之句 br>
问千古难替 br>